现浇混凝土隔层施工是建筑结构改造中常见的技术,通过在原有结构上现场浇筑混凝土形成新的楼板。以下是详细的施工步骤及技术要点:
一、施工准备
现场勘查检查原结构承重墙、梁柱的承载能力,确认是否满足新增隔层荷载要求。
核对建筑图纸,确定管线走向,避免与隔层结构冲突。
材料与设备准备混凝土:采用C30或以上强度等级的商品混凝土,需提前联系搅拌站供应。
钢筋:主筋采用HRB400级螺纹钢,直径≥12mm;箍筋采用HPB300级圆钢。
模板:选用18mm厚木胶合板或钢模板,支撑体系采用钢管脚手架。
植筋胶:需通过结构胶粘接性能检测,抗拉强度≥30MPa。
二、施工流程
1. 基层处理
凿毛清理:对原结构顶面进行凿毛处理,深度≥5mm,清除浮浆、油污,用高压水枪冲洗干净。
植筋定位:根据设计图纸放线,确定植筋位置,间距≤300mm(主筋)和≤600mm(箍筋)。
2. 植筋施工
钻孔:使用电锤钻孔,孔径比钢筋直径大4-6mm,孔深≥15d(钢筋直径)。
清孔:用气泵吹净孔内灰尘,孔内干燥无积水。
注胶植筋:采用注射式植筋胶,注胶量占孔深2/3,缓慢旋转插入钢筋,静置固化≥24小时。
3. 模板安装
支撑体系:立杆间距≤1.2m,水平杆步距≤1.5m,设置剪刀撑增强稳定性。
模板铺设:模板拼缝处贴密封条,接缝高差≤2mm,标高偏差≤±5mm。
4. 钢筋绑扎
主筋布置:双层双向配筋,上层筋用马凳筋支撑,间距≤1m。
保护层控制:采用塑料垫块,厚度≥20mm,确保钢筋不直接接触模板。
5. 混凝土浇筑
浇筑顺序:从一端向另一端推进,分层浇筑,每层厚度≤500mm。
振捣密实:采用插入式振捣棒,快插慢拔,振捣时间20-30秒,无气泡冒出为止。
收面处理:初凝前用木抹子搓平,终凝前铁抹子压光,防止表面裂缝。
6. 养护与拆模
养护:覆盖塑料薄膜保湿养护≥7天,每日浇水3-4次,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。
拆模:侧模拆除时混凝土强度≥1.2MPa(常温下约24小时),底模拆除需达到设计强度75%(≥14天)。
三、质量控制要点
植筋拉拔试验:按植筋总数的1%进行非破损检测,抗拔力≥钢筋屈服强度标准值。
混凝土强度检测:留置同条件养护试块,28天抗压强度实测值≥设计强度等级。
板厚控制:采用定型化马凳筋或激光扫平仪控制板厚,允许偏差±5mm。
裂缝控制:严格控制水灰比(≤0.5),添加聚丙烯纤维(0.9kg/m³)减少收缩裂缝。
四、安全与环保措施
高空作业:模板支撑体系搭设需通过专项验收,操作面满铺脚手板,设置防护栏杆。
扬尘控制:混凝土浇筑时采用喷雾降尘,模板拆除后及时清理建筑垃圾。
噪声管理:施工时间避开居民休息时段,电锤、振捣棒等设备采取降噪措施。
五、常见问题及处理
植筋滑移:清孔不彻底或胶体未固化时扰动钢筋,需重新钻孔植筋。
模板涨模:支撑体系刚度不足,需加密立杆间距,增加斜撑。
混凝土裂缝:养护不到位或收面时机不当,需二次抹压并延长养护时间。
六、验收标准
主控项目:植筋锚固长度、钢筋规格、混凝土强度均需符合设计要求。
一般项目:板面平整度≤8mm,钢筋间距偏差≤±10mm,保护层厚度偏差≤±5mm。
通过严格遵循上述施工流程和技术标准,可确保现浇混凝土隔层的结构安全与使用功能。施工过程中需重点把控植筋质量、混凝土配合比及养护条件,避免因细节疏漏导致结构隐患。